大數據系列報道之九
讓“數據引擎”護航安全 用“數據鐵籠”約束公權
——貴州省公安機關依托大數據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水平
“最強大腦”,為交通管理裝上“新引擎”
“過去,要查獲一輛假牌或是套牌車,依靠的是路面交警的偶然發現和群眾的舉報,而現在……”,貴州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指揮中心主任王斌指著大屏幕上一輛黑色轎車說,“云平臺的建立使機器智能識別成為可能,通過對車輛圖片進行結構化處理并與原有真實車輛圖片進行對比,車輛分析智能云平臺能瞬間判別這輛車是假牌還是套牌車”。
2015年6月19日,國內首個運行在公安內網上的省級交通大數據云平臺——貴州公安交警云正式投入使用。該平臺由貴州省公安廳交警總隊采用以阿里云為主的云計算技術搭建,可對海量的交通管理數據進行全庫關聯、智能聯想、自動研判、深度挖掘,為公共服務、交通管理、警務實戰提供云計算和大數據支持,成為我省道路交通管理名副其實的“最強大腦”。
“此前,雖然我們在全省道路上布設了較為完善的監控系統,但對這些監控數據的分析和研判更多還是通過人眼與經驗。”王斌介紹,大數據時代的交通管理數據有三個特點:第一,數據量大,每天數據增量達到TB級別以上;第二,處理速度要求快,時效性要求強;第三,類型繁多,包括結構化數據和視頻、圖片、二維圖表等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目前,僅貴州省的路網監控系統收集的實時數據,其總量每月就已達到100TB。與此同時,從公安內部系統和來自社會的各種數據正像洪水一樣不斷涌入。對交警部門來說,開展交通管理工作不僅需要對這些實時進入的數據進行快速分析,還要拿這些數據和歷史數據進行比對、挖掘。
“十二五”時期,貴州的經濟大提速,帶來了交通大發展,人、車、路等交通安全要素呈爆發式增長。目前,全省機動車保有量達570萬輛,較2010年翻了一倍,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汽車達到24輛,已經達到汽車社會標準。隨著道路通車里程、機動車以及駕駛人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道路交通安全傳統管理模式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顯。理要素底數不清、管控對象情況不明的 “盲點”,隊伍執法不規范、安全責任不落實的“難點”,以及隱患除不了、事故防不住的“痛點” 等不利因素持續疊加,嚴重影響和制約工作發展。
面對新形勢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和新挑戰,貴州省公安廳主動搶抓省委、省政府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的發展機遇,按照“科學建設是前提,緊扣主題是基礎,服務實戰是根本,綜合治理是關鍵,安全運維是保障”的頂層設計思路,積極與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三大通信運營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貴州省公安廳技術研究所為技術主導,吸取以阿里云為主的成熟云計算技術,搭建了貴州公安交警云平臺,為貴州公安交通管理業務應用提供強大的存儲、運算、彈性擴充能力支撐。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大數據“集聚、融通、應用”作為改革、創新、破題的破冰之舉,抓重點、控風險、補短板、破難題,以“數據集成”、“數據導防”、“數據引擎”促業務,以“智慧黨建”、“數據鐵籠”、“制度鐵籠”強隊伍,全面提升了道路交通安全領域管理現代化水平。
“四位一體”,讓“互聯網+交通管理”惠及百姓民生
“我宣誓:遵守交通法規,履行公民義務,恪守職業道德,嚴守操作規范……”5月15日,六盤水市交警支隊車管所為250余名駕考學員舉行了發放駕駛證儀式和新駕駛員宣誓儀式。21歲的邱兵是此次新駕駛員宣誓群體中的一員,也是成功使用“貴州交警”APP成功預約考試的一員。
“很順利就拿到證了!”邱兵是六盤水市黔龍駕校的學員,他是今年4月底考了科目二以后,看到同駕校一名年青學員手持身份證一直在自拍,一問才知道原來那位學員在通過手機APP預約駕考。 “當時感到不可思議,駕照考試竟然可以在手機上預約了。”邱兵說,隨后他便手機上安裝了“貴州交警”APP,根據相關提示填寫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證、手機號、本人手持身份證圖片等信息。“沒想到科目三考試真的預約成功了,太方便了!”邱兵說,科目三通過后,他又成功預約了科目四考試。“又方便、又時尚。”邱兵說。
為了讓人民群眾對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貴州公安將大數據、“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嫁接到交通管理服務中,以互聯網、APP、微信、廣電網絡為載體,打造了全方位、全天候、無縫隙的“四位一體”電子政務平臺,變“面對面”的傳統服務為“點對點”的線上服務。四大電子政務平臺上線以來,用戶總數突破133萬人次,各類業務辦理總量逾400萬次,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
讓數據多跑路。在全國交警率先開發了以“移動互聯+交管服務”為特色的手機客戶端——“貴州交警APP”,將傳統的車輛和駕駛人管理、違法處理、輕微事故處理、駕考預約、車檢預約、移車提醒等7大類26項141小項交管服務打包推出,滿足了公眾對交管服務的新需求;率先與廣電傳媒集團創建 “貴州交警”高清互動電視平臺,以電視機和高清互動機頂盒為載體,將服務窗口搬進了全省120萬高清互動電視用戶家里,成為全國首家“百萬家庭交管互動服務窗口”。
讓群眾少跑腿。目前,“貴州交警”APP用戶已經突破55萬人。群眾利用APP查詢違法等信息逾億次,安全學習答題290萬條次,自主處理違法20萬條次,自主處理輕微事故1100余起,辦理駕考預約30萬次,辦理車檢預約3147人次,繳納罰款10萬筆;ヂ摼W平臺注冊用戶達77.8萬人,為群眾提供預選機動車號牌服務2.18萬次、預約考試服務62.65萬次、核發機動車臨時號牌7961次,發送提示、告知等各類服務信息400萬余條。老百姓足不出戶,手指輕點,就可辦理多項業務,處理一起違法的時間從過去的1小時縮減到現在的6分鐘,讓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微警務新服務。“貴州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微信號推出的深度分析、路況消息、案例警示等服務深受群眾喜愛,總閱讀量超過2000萬,微信影響力周排名最高達到全國政務微信排行榜第13位、全國公安系統第5位。2016年1月12日北京舉行的“政務新媒體大會”上,“貴州交警”榮獲全國“新局·新變”民生飛躍獎,被評為“最具影響力交警頭條號” ,入選貴州省“十大優秀政務機構公眾微信”。
四個“集成”,讓大數據“接地氣、鎖盲區”
通過對多元數據的集聚、交叉、融合,將道路交通安全領域涉及到的管理對象及管理要素全部納入數據治理范疇,精準鎖定監管盲區,清理管理死角,將情報從枯燥、繁瑣的報表數據中挖掘出來,形成一系列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大數據集成產品,將大數據優勢轉化為管理優勢、決策優勢。
集成省、市、縣“人、車、路”實時數據變化趨勢數據,形成人、車、路“電子鐘”,實現了對機動車、駕駛人保有量和道路環境等交通要素的透徹感知。
集成主干公路和重要節點的交通運行數據,形成公路路網“熱力圖”,對高速公路、主要國省干線實時交通流量,進出環黔、環筑安保圈車流量,主要旅游景區道路斷面流量進行綜合展現,同時結合數據研判,對客流量、車流量實現精準預測。
集成重點駕駛人、重點車輛等風險源快速識別數據,形成重點管理對象“監測表”,通過衛星定位系統回傳數據,對客運、旅游、危爆等重點車輛進行定位,每天采集全省重點車輛衛星定位數據7000余萬條。通過六合一系統信息與卡口數據碰撞,實時展示逾期未報廢、逾期未年檢的重點車輛,以及逾期未年檢、違法未處理的重點駕駛人在各市(州)的分布情況和動態。
集成安全隱患深度感測數據,形成安全風險“預警圖”,采用定量化空間統計分析技術,結合事故高發時段、路段、行為,對人、車、路、環境等交通要素進行深入挖掘,生成可視化專題分析結果,實現了違法增減趨勢、事故發生趨勢與地理空間、時間序列、邏輯關系的智能關聯,使全省交通安全風險一目了然。
三個“導防”,以云計算“防風險、除隱患”
2016年春運,貴州遭遇三次寒潮襲擊,我省交警部門通過兩套預警方式推送安全提示251萬次。凝凍期間,以風險預警為主要內容的“一二三四”抗凝保暢工作模式,取得了外省籍車輛事故發生次數同比下降57%,“兩客一危”車輛事故發生次數同比下降76%的明顯成效,受到了公安部肯定,并作為應急管理經驗予以推廣。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科學實施針對管理風險和安全隱患的“數據導防”。
抓重點導防,管住“管住關鍵少數”。將占全省駕駛人數量1/10的60余萬名重點駕駛人全部納入監管視線,對重點駕駛人信息進行歸集、清洗、分析和建模,實現對重點駕駛人的科學、動態評估和精細化管理。根據積分預警,鎖定因肇事逃逸、醉酒駕車終身不得駕駛大中型客車、大型貨車者1.6萬人,注銷了2.1萬名吸毒成癮未戒除人員和1552名毒駕人員的駕駛資格,督促運輸企業解聘了1055名評分較低、進入“黑名單”庫的重點車輛駕駛人。
控源頭導防,構建“駕駛人征信體系”。按照李克強總理“讓守信者一路暢通,讓失信者寸步難行”的重要指示,結合全省駕駛人保有量迅猛增長,新手駕駛人“駕齡低、素質低、技能低”,“神州專車”、“滴滴打車”、“U步”、“E代駕”等新型從業駕駛人員日益增多等新情況,將評分系統的管理對象從“兩客一危”重點車輛駕駛人延展至“互聯網+”從業人員,并進一步擴展至全省730萬駕駛人。完善了駕駛人違法記錄、事故記錄、家庭病史、健康指數等46個維度指標,為全省每一位駕駛人“精確畫像”。特別是將脫敏后的駕駛人信用積分推送給專車、快車企業,幫助企業屏蔽積分較低、接近預警線的駕駛人,提升重點車輛特別是互聯網從業駕駛人的準入門檻,防止有不法行為、不良記錄的駕駛人進入該領域,讓交通安全信用這個“信任根”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領域落地、生根、成長。
祛風險導防,搭建“風險預警體系”。借助成熟的信息傳遞網絡和大數據技術,建立了靈敏、高效的風險預警系統,對交通駕駛人行為風險和惡劣天氣風險精確預警,實現對交通參與者的精確警示和科學誘導。一是對職業駕駛人重點違法行為進行預警。對違法采集接口進行封裝,系統檢測到重點車輛有新增違法后,第一時間通過12123短信平臺反饋給駕駛人、所屬企業和行業主管部門,提醒重點車輛駕駛人自覺減少違法行為。二是針對非職業駕駛人高頻次違法行為預警。以酒駕、醉駕、毒駕、嚴重超速、嚴重超員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為篩選條件,抽取非職業駕駛人違法頻次數據,科學選定預警閥值,向一定時間內有多次相同違法行為和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的駕駛人發送預警信息,對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及時預警,并提醒駕駛人及時消除違法記錄。三是針對惡劣氣候風險提前預警。根據貴州春雨、夏澇、秋霧、冬凝的氣候特點,啟用兩套預警方式,一套利用“高速公路大數據智慧預警系統”,依托分布在省際邊界的8個移動營運商基站,采取“邊界發現、定點推送、精確預警”的方式,向行經高速公路的手機持有人推送安全提示;另一套采用高德導航語音提示、 “LED顯示屏”提示方式,提醒駕駛人針對惡劣天氣采取“防御性駕駛”措施。
數據“可視”,使扁平化指揮“秒響應、優處置”
2015年以來,我省公安交警匯聚高速公路510套卡口信號、全省“天網工程”8萬路信號、貴州路網1萬路視頻監控信號,依托公安集成指揮平臺和自建的智能監管綜合云平臺,對海量過車進行視頻分析和信息比對,精確鎖定重點車輛。一旦發生有效預警,立即啟動“路網監控發現跟蹤、集成平臺調度指揮、執法站點攔截查處”的扁平化指揮調度機制,分類推送預警信息,將“五類車輛”違法信息、“紅眼客車”信息推送給一線民警,將涉穩涉恐、違法犯罪信息推送給公安廳反恐部門和各市(州)公安機關。形成了省、市、縣三級大指揮體系架構,實現了應急指揮“看得見、喊得應、調得動”,基本達到了毫秒級響應、最優化處置的效果。
同時,按照應急響應層級,省級扁平調度、市級落地指揮、縣級快速響應,實現了警務機制的“四個轉變”:變“盲目管理”為“精準管理”、變“粗獷管理”為“精細管理”、變“被動反應”為“主動進攻”、變“事后倒查”為“事前干預”。對全省海量過車數據抓取異常數據,比對、碰撞并發現疑點,實施“預警、簽收、比對、指令、攔截、查處、抄告、反饋”16字流程,執行“臺帳管理、跟蹤督辦、逐車銷帳、責任倒查、長效監管”20字制度,已經成為了各市、州指揮中心和縣指揮室的自覺行為。在2015年“1.4”遵赤高速塌方搶險過程中,我省公安交警從13.3萬條過車視頻數據中將受困車輛精準鎖定到1臺,為現場救援工作贏得了寶貴時間;2016年以來,全省各地公安交警在“網巡”中精確挖掘可疑車輛,成功查獲多起涉嫌非法營運的營轉非客車。
數據“共享”,讓交通管理“責任共擔、安全共治”
受自然環境特別是道路通行條件影響,我省農村公路事故多發頻發,存在著“五個滯后”的薄弱環節:一是交通參與者素質嚴重滯后于汽車社會發展;二是車輛安全性能嚴重滯后于平安出行需要(摩托車多,面包車多,安全性能差的農機多);三是公共安全防護設施嚴重滯后于基礎設施建設;四是交通管理力量嚴重滯后于人、車、路的爆發式增長;五是地方政府屬地管理、交通部門行業監管、公安交警執法監督、安監部門綜合監管、企業安全主體監管等“五個責任”的落實還嚴重滯后于安全形勢需要。
針對“五個滯后”的難題,充分發揮省道路交通安全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能作用,于2015年上旬搭建了全省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綜合監管云平臺,廣泛調動農村“兩站、兩員”和“一村一警務助理”等交通管理力量;于2016年開發了農村云平臺手機客戶端,建設了“云到端”的農村監管基礎支撐平臺,解決了很多行政村因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條件落后,村內沒有電腦和光纖,無法登陸云平臺開展工作的困難,提高了云平臺的人機結合度。通過推進“日常巡查即錄入”的信息采集方式,進一步提升重點路段、重點時段、重點車輛、重點駕駛人的信息采集率;通過手機客戶端的視頻上傳、遠程監控功能,督促交管員和警務助理“發現隱患即處置”,進一步提升了管事率,為形成“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后倒查”的閉環式管理提供了支撐平臺,提高了管理的科學性、實效性和精準性。
兩“籠”融合,用數據監管破除“亂作為、不作為”
按照“扎緊制度鐵籠,扎緊數據鐵籠,推進兩籠融合”的創建思路,在云平臺上搭建全省公安交警“陽光警務+數據鐵籠”監管體系,圍繞制度理清單,圍繞風險編鐵籠,制度監管和數據監管同步設計,不僅對“亂作為”零容忍,還實現了對“不作為”全紀錄。
建立異常業務動態監管體系,破解“亂作為”的難題。從群眾關注度高、尋租空間大的熱點業務著手,全面加強對車管、駕管、事故、違法等各個業務系統72類異常數據監管,根據風險層級,設定風險預警和督察觸發條件,針對“非工作時間處理交通違法、外省籍駕駛證處理交通違法、臨近清分駕駛證處理交通違法”等數據異常情況,按風險評級推送至交警總隊長、支隊長、大隊長,以及紀委和督察部門,實現了“預警——推送——處置——回告”的閉環式監管,確保第一時間消除和控制違法違規使用公權行為。
織密約束公權的“數據鐵籠”,破解“不作為”的難題。按照“非法業務不能流轉、權限干預自動記錄、臨界業務自動預警”的思路,將預警、跟蹤、督辦、反饋等權力監督相關的時限、權限、身份識別等數據功能嵌入業務流轉過程,運用數據記錄和監督制約的特性,對權力運行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確保權力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2015年,通過對全省交警查處的2495起醉駕案件與移送檢察機關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第一時間發現“已作出行政處罰但未及時移送”的618起案件、“已移送但未及時作出行政處罰”的48起案件等異常數據,針對“有案不移、移而不罰”等違規情況,通過全省通報、自查自糾、集中約談等方式,督促各市(州)、縣切實落實處罰措施,最大限度杜絕了辦人情案、關系案,有效防止了違法違紀和失職瀆職行為發生。
對交警執法過程全程記錄,破解執法監督“無抓手”的難題。民警通過配備執法記錄儀和使用具有用戶權限分配、IP綁定、數字證書認定的手持PDA警務終端,實現執法辦案“全警觸網”,執法行為“全程記錄”,有力推動了標準化、規范化、高效化執法。同時,通過“從端到云”收集民警執法記錄網上數據,多渠道匯聚民警受到的表揚、投訴等網下監督信息,形成完整的執法責任數據鏈和“一人一檔”的執法檔案,督促民警追求執法“優作為”,有效解決了傳統執法監督糾偏不及時,事后倒查多、事前提醒少等問題。
三“看”考核,使黨務與業務“兩促進、雙提升”
改變傳統的黨建工作部署和行政管理方式,將黨務工作、隊伍建設和業務工作通過全新的行政管理方式進行有機結合,
開展“兩學一做”信息化、“三會一課”數字化的“數據黨建”,破解傳統黨建學習“不深入、不扎實”的難題。在“貴州交警陽光警務APP”上開辟黨建園地,開發“兩學一做”、“三會一課”等10個模塊,打造“一部手機就是一個學習室”的黨建課堂。通過加裝推進工作的“數據引擎”,搭建了由個人考勤、日志、評價、預警等四個板塊構成的民警績效評價體系,創新行政管理“三看”新模式,破解少數民警“不干事,耽誤事”的難題。
勤務看軌跡。通過用戶IP綁定、GPS軌跡記錄、電子圍欄登記等技術手段,適時記錄民警出勤到崗情況(機關民警WIFI自動打卡,一線民警崗點手動打卡)。
工作看日志。領導每日通過APP直接向民警部署工作任務,使各項業務流程和活動軌跡關聯到具體責任人。民警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每日“網上接單,照單落實”已經成為工作常態,形成了“任務走流程,日志報動態;事事有結果,人人有擔當”的工作新格局。
成效看評價。上級領導適時抽查民警工作日志和GPS行動軌跡記錄,查看工作督辦進度,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點評。
推行以科學評價撬動整體工作的“數據考核”,建立與警務機制改革創新相適應的分級分類評價體系,對10個建制交警支隊工作績效實施精準考評,對全省150個建制交警大隊按照“高速、城市、農村三個板塊”、“業務工作常量+變量”實施分級分類評定,破解了傳統目標考核方式“不科學、不公正”的難題。
( 胡鷗 王小毅 藍雨/文 圖/李錕 )
責任編輯:龔超 茍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