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母親節,肺癌晚期的陳姐還能聽到失聰小女兒叫她“媽媽”嗎?
“給大女兒生個弟弟妹妹做伴兒吧!”當初就是這么一句話,讓陳敏霞和丈夫決定再要個孩子,家里也熱鬧熱鬧。
據記者報道,陳敏霞是紹興諸暨人,賢惠、樸實,婚后孩子聽話,丈夫愛她,為了大女兒上學還在市區買了套小房子。不過她的幸福還來不及令人艷羨,就破滅了。
寶寶雙耳失聰、自己晚期肺癌這一年,上天對這家人太不公平
2015年4月15日,陳敏霞的小女兒文文在諸暨市中心醫院出生,一家人沉浸在新生命誕生的喜悅中,直到3天后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顯示,文文可能失聰。
“人家告訴我很可能是新生兒沒發育好,等孩子滿月再做進一步篩查才能確定,運氣不會這么差吧。”陳敏霞不相信地說。
但事實卻是殘酷的,在文文出生后42天,醫院表明文文會失聰。
“問遍了家里的親戚,沒有聽力障礙的,我不敢相信會是這個結果。”陳敏霞還是不敢相信。
據說,在文文2個月大時,還抱有一絲希望的陳敏霞和丈夫抱著孩子輾轉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我隔著窗看到兒保的醫生對我老公搖搖頭,心里的墻就倒了。”陳敏霞回憶道。
而且據醫生表示,文文情況不樂觀,助聽器只是起到放大聲音的效果,要想讓雙耳全聾的孩子開口說話,除非植入人工耳蝸。
對陳敏霞夫婦來說,這似乎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它卻被迅速壓倒——同年10月,也就是文文6個月時,陳敏霞被確診為肺癌晚期。
在得知自己患了肺癌晚期時,她這么說:“一開始老是干咳、喉嚨有痰,后來呼吸不暢,然后做了脖頸切片確診了,天塌了。”
“寶貝們還小,我怎么可以早早離開?”不幸的陰翳,被樂觀沖破
據陳敏霞表示,為了讓孩子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有所準備,她狠下心早早把自己和文文的病情告訴了大女兒吟吟。所幸,這個才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非常懂事。
“媽媽,你身體不好,早點休息,我來做。”——這是吟吟對陳敏霞最常說的一句話。
她往往放學回家一完成作業,便開始做家務。猴年春節,還把壓歲錢存著不用,說是當做媽媽和妹妹的醫療費,替爸爸分擔壓力。
“真的很乖,寶貝們還小,我舍不得這么早走。”陳敏霞在采訪中說道。
據說,陳敏霞有個塑料袋,是專門用來放藥。“靶向藥第一年自費大概20到30萬,第二年降到10到20萬。”也不知道這些藥能撐到什么時候,一旦產生耐藥性就可能得換更貴的藥了。
而且據說,陳敏霞的丈夫獨自在山東工地跟著項目工作,只能利用每個月5天的假期回諸暨陪伴家人,月工資5000元,還完3000元的房貸后全家人還需要吃的。
“能賺多少是多少,給孩子買點玩具、零食也是好的。”為了貼補家用,年近70的爺爺找了份看大門工作。
而且文文的爺爺腿腳不靈光,以前從2樓摔下來,腳后跟因此粉碎性骨折,家庭發生變故后就和老伴兒幫著陳敏霞帶文文。
孩子,你的健康成長就是送我的最美康乃馨
“每次文文向我跑來,我就忍不住抱她,醫生說這樣對我不好。”陳敏霞坦言。
平常文文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輪著帶,也少有時間跟她親熱,雖然沒抱多久就會覺得累,還是想盡量多陪陪孩子。
據她說,文文對有響聲的捏叫玩具和撥浪鼓根本不感興趣,除非它們色彩明艷。也正因為聽不見,在奶奶的眼里,文文是個勇敢的“女漢紙”,什么都不怕的那種調皮。
現在,孩子已經到了該學說話的年紀了,嘴里經常會發出“嗯嗯嗯”、“啊啊啊”的聲音,但卻叫不了“爸爸”、“媽媽”。每每看到同齡的孩子咿呀學語,陳敏霞和家里人都羨慕得很。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就要勇敢面對,努力讓文文健康成長,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心愿。”采訪時,陳敏霞如此說道。
她的心態真的不錯,雖然可能無法做到陪伴兩個孩子長大,但她說要盡可能延長生命。
據了解,兒童的語言發育期一般在2到3歲,如果孩子在1歲左右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在一歲半左右就能開口喊媽媽,對于文文這樣的孩子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兩側耳朵都植入耳蝸。
但植入人工耳蝸的費用不菲,加上后期的康復費用,除去部分醫保比例,預計缺口仍在10萬元左右。
在5月8日母親節這天,浙江經視聯合浙江在線、FM996、網易浙江和今日頭條,并征得陳敏霞女士一家同意的基礎上,共同推出“愛的回聲”公益行動。希望向公眾募款10萬元,幫助陳敏霞的女兒雯雯完成人工耳蝸手術。
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銀行賬號:19020501040000518
開戶行:農行杭州競舟支行
注:捐款時請(務必)注明捐給“人工耳蝸”項目,并注明您的姓名和聯系方式。